Thursday, November 17, 2005

尋找研究參與者 一週感想

一聊起找"實驗受試者"(真是個悲慘的名詞,我喜歡稱為"研究參與者"),就一肚子苦水攪阿攪.
室友也說她畢業論文找參與者也是經過一翻努力,公告反應很冷,最後還是透過認識的人找到的.

[岔題一下]
室友論文口試過囉! 我們8729ers盛大慶祝,家裡好久沒這麼多人了,一桌的食物:
有這位新出爐博士做的各式拿手壽司,前室友的自創菜,
買來的怪東西--黃色和綠色陀螺狀和長條狀蔬果,
素當歸火鍋,健康洋芋片,洋蔥圈,冰淇淋,提拉米蘇,茶米茶
除了C是榮譽室友之外,大家都是前/現/後任室友關係,真是關係匪淺啊!
一群怪人和庸醫的組合,真是一場好溫馨有趣的聚會,
捨不得耶,又一位要從8729畢業了,嗚,Y同學,鼻要走,搬走家裡就沒大人了,
可是又很替她開心!

[回題]
說到找研究參與者,到目前為止,反應還真的蠻冷的,跟預期的一樣

跟R聊起這件事,她說以前教授就提過,在美國做實驗,家長蠻願意帶孩子參與,
而回到台灣,就出現類似"因仔(孩子)就口憐ㄟ,還作實驗咧 " 的反應,
加上,R以讓人發笑的口吻,開玩笑地緩緩說出, so stay away from chinese...
我幾乎天天想到這段對話,自己苦中作樂一番~

我是在美國做實驗,不是在台灣,可是還是很難啊!
很感謝給我友善回應和大力協助的人,像是遠在Minnesota的Dr. L,協會的Dr. R,我的supervisor和advisor,
現在想想,這些人都是這條路的過來人..喔,還有Mr. Y, Ms. T, etc. (這樣想想,好像就不會太悽涼)
但當中只有Dr. L和華人圈及語言治療有密切交集,
我最需要的也是將消息傳至華裔美人家庭社會,
聯絡了許許多多華人服務機構和社團,請他們幫忙傳遞消息,
可是幫助有限呢,很少得到他們的回應,
努力克制自己不要往"民族性"的方向胡思亂想,這樣是不理智的.
或許,或許他們有他們的考量,而不願傳遞消息吧~

又忍不住想,難道是研究和現實脫節了嗎?
我努力想告訴外界,從研究中獲得的結果,是會影響現實生活中的作為的.
不過,家長會在乎小小孩說話不順暢嗎? 畢竟不順暢不像不說話一樣"有問題";
研究顯示一般家長對孩子語言/言語異常的警覺性是夠的,那華人家長呢? 畢竟文化和西方不大一樣.
華人青少年/成人口吃者這麼多,過得這麼痛苦,
但華人兒童口吃者在哪裡?
從兒童時期介入,可以減少很多年的質疑沮喪甚至氣憤,但這些兒童在哪裡??

我等待我尋找,繼續等待,繼續尋找,期待美好的事能一一出現.

這段日子,我寫信越來越有說服力,也改變了說話的口吻,開始注意一些溝通技巧,
不用參加workshop就被迫學習和改變,真是個意外又有用的收穫!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