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一種語言處理的假設:人有可能在潛意識裡平行處理數種合理的語言結構,
當一個句子有兩種可能的語言結構時,大腦同時在進行兩種可能性的分析,
在獲得足夠的資訊後,其中一種結構將勝出.
第一次聽到這種說法,有點驚訝.
人腦很不可思義,語言處理更是不可思義,
直到今天,人類還是無法在電腦上模擬出像樣的人腦及像樣的語言處理.
人,很不可思義.
許多時候,腦中存在各種不同的推測及解讀.
這樣的平行處理,有助於在獲得足夠訊息時,迅速做出決定,
隨著經驗增加,需要的資訊會越來越少,決定也越來越迅速.
如何知道是平行處理呢?
當應變能力快時,或許腦中早已處理過另一種可能性,只因某些原因被抑制下來,
最初的決定錯了,要再啟動原先被抑制的可能性往往會比較快,亦即所謂的priming效果.
想想,為什麼一語雙關笑話會好笑?
要在第一時間笑得出來,若非大腦"極速"重新處理,那就是潛意識已平行處理了,
原先的推測錯了,再啟動潛意識裡的解讀,也就相當快了.
若大腦要在句子結束後"極速"重新處理語句,那還得牽涉到短暫記憶的因素,
必須記得原語句的字及順序,才能重新分析,
重新處理的時間,及短暫記憶容量都指向:重新處理需要時間.
短暫記憶,如同電腦的緩衝儲存器,
聽線上音樂或影片(線上收聽,並非下載完再播放),
若是想播放buffer之外的片段,
它依舊得花點時間處理,再置於buffer內,才能釋出
無法在第一時間播放你想欣賞的片段,因為它已經"記不住"了.
=平行處理的聯想=
前言:
誤會的起因: 純誤會? 找碴? 偏見? 無知?
如何判斷身邊的誤會事件是純誤會? 還是找碴?還是偏見?還是無知?
看反應時間!
誤會的前提: 本身沒出錯
純誤會就沒啥好提,如同對照組一般,Null.
問題出自於溝通,
澄清後,具笑容的釋懷.
<平行處理,反應時間相當快>
找碴:
前提:當本身狀況一如他人,出現異於常理的誤會.
推論: 要找碴勢必是違反常理,否則怎麼叫找碴?
常態的解讀往往是優先處理,接著才是"異於常態的解讀",
找碴時,最後勝出者是"異於常態的解讀",顯示對方平行處理了常態及非常態的推論,
因此在應變時間上,會相當快.
驗證:提出澄清時,對方毫無錯愕之臉,亦無歉意,而是反應極快,從容不迫地離開現場
<不一定平行處理,反應時間不一定>
偏見:
前提:本身具備異於他人條件的狀況,出現符合文化世俗眼光的誤會.
舉例: 在無具體事證下,年輕=經驗不足,聲音小=能力不足,溫和=沒脾氣,英文有腔調=第三世界來的沒受過教育的,etc. (來自觀察及體驗的例子)
推論:持偏見者在做出偏頗決定時,不一定平行處理及思考過各種可能性. 某些原因讓這樣的偏見存在於世俗文化之中,因此在對方認知裡,偏見成為一種常態的可能性,導致在第一時間,因"特殊條件"作出偽常態的判斷. 因長久存於認知裡,短時間難以扭轉.
驗證:澄清後,(不論對方反應快或慢),誤會依舊接二連三發生在同樣的兩個人身上.
補充:這樣的偏見,若加上具體事證,足以構成歧視,可以告人的.
<重新處理,反應時間較慢>
無知:
前提:本身狀況一如他人,出現異於常理的誤會
推論:無知,即事前沒有平行處理過各種可能性,認知裡的推論有限,因此需要一點時間處理新的可能性,思考新的解讀.
驗證: 澄清後,對方一副不理解貌,需要一段時間處理你所提出的解釋,亦即,對方尚未思考過這樣的可能性.此誤會之源頭極可能為"無知." 無知非壞事,至少非心存惡念.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以上未證實之聯想其實就是一種無聊
讓我在誤會的當下不會出現'結賽面',而是觀察對方的反應
我,要開始在生活中執行我的無聊人格實驗
Wednesday, April 26, 2006
判斷的哲學 無聊的實驗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