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和學生討論語言和地方語言的定義時,提到政治在這當中所扮演的角色。
這讓我想起小時候似乎短暫搭過"禁說台語運動"的末班車,回家一查才發現台灣光復後的「國語運動」推行了50多年直到解除戒嚴為止,我果然正在唸小學。
當然無法以今論昔,但國語運動真是早期社會語言政策的極端例子;跳到1996年,加州一學區主張先以非裔英語教育學生再銜接主流英語教育,這則是極(另一)端的社會語言學例子,一樣飽受爭議。
挖出這個專題報導,還蠻有趣的: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最近和學生討論語言和地方語言的定義時,提到政治在這當中所扮演的角色。
這讓我想起小時候似乎短暫搭過"禁說台語運動"的末班車,回家一查才發現台灣光復後的「國語運動」推行了50多年直到解除戒嚴為止,我果然正在唸小學。
當然無法以今論昔,但國語運動真是早期社會語言政策的極端例子;跳到1996年,加州一學區主張先以非裔英語教育學生再銜接主流英語教育,這則是極(另一)端的社會語言學例子,一樣飽受爭議。
挖出這個專題報導,還蠻有趣的: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